幸福感,似乎是一種難以捉摸的感覺,但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來增加它。除了運動和冥想,哈佛大學醫學院建議,常做 10 件事,長保幸福和快樂。
想要獲得長久的「幸福感」,或許不必借助他人,而是需要「刻意經營」?日前刊載於《Higher Education》的研究指稱,個人主觀的幸福感受,可以透過「7種習慣」加以練習並實現;且若能持續練習這些習慣,幸福感也有望隨之延長,幫助促進個人的心理健康。
該研究由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所發起。研究團隊針對 228 名布里斯托大學學生進行隨機訪問,他們在此前選修過有關於「正向心理學」的課程。研究作者兼布里斯托大學心理科學專家 Bruce Hood 博士,提出促進幸福感的「7 大措施」,並要求受試者定期實踐這些措施:
研究結果顯示,與全校其他學生相比,參與該次研究的學生表現出更高的幸福感、以及更低的焦慮水平。超過一半的受試者同意練習以上 7 種措施,對於生活中的幸福感有正面影響;約 51% 的受試者持續使用課程中的技術,包括寫感謝信、正念或冥想、運動、寫日記與做出善舉等等。另外,與沒有繼續採取以上 7 種措施的受試者相比,維持該習慣受試者的幸福感提升 77.9%,而前者僅提升 26.4%。
Hood博士表示,幸福感的養成很大程度上,與自身對於幸福的觀點改變有關,「學生們改變了自我意識,從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反思自身社會地位的『利己意識』,轉變為一種與外界產生良好聯繫的『利他意識』。總的而言,幸福感並非是私人的、自私的行為,更不是純粹的享樂!」
Hood博士補充,若以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個體獲得幸福的途徑大致分為 3 種過程:其一是想要、接近與快樂;其二則是避免、離開與解脫;最後則是不想要、停留與滿足。本次試驗的措施較接近第一種過程,「不過,從錯誤的關係或事物中抽離,也能得到與施捨、獲得等行為等值的幸福感。」
我們要送讀者的專屬贈品,記得索取喔!
↓↓↓↓↓↓↓↓↓↓↓↓
事實上,根據哈佛大學醫學院健康出版社資料顯示,自認快樂的人通常健康問題較少,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低,也活得更長壽。然而,如果天生不屬於開朗性格,有沒有方法能夠讓自己活得更快樂?哈佛大學醫學院建議,幫助生命中增加幸福感的可能方法包括:
幸福感的獲得並非來自外部的依賴,而是需要透過自己的努力和習慣的培養。從增加社交連結到練習感恩,不僅能帶來快樂,還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和整體生活品質。
💌本文轉載自 潮健康 網站
潮健康:Facebook|Instagram|YOUTUBE
喜歡這篇文章嗎?或是想要知道哪些資訊呢?
歡迎留言給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