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魚片是不少人喜愛的日式料理,但是,生魚片中的寄生蟲可能會引起「海獸胃線蟲症」 ,引起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等反應,本篇文章會告訴你,該如何處理才能吃得安心。
員榮醫院胃食道逆流中心主任吳文傑醫師於社群分享,日前診間一名患者出現嚴重的胃食道逆流,隨即就醫並照胃鏡後發現,該患者的胃部竟有一隻活跳跳的「寄生蟲」。
吳文傑醫師表示,該患者平時就喜歡吃生魚片,上週也才剛拜訪一間日式餐廳。沒想到享用生魚片的同時,也順便將寄生蟲吃下肚;且寄生蟲已於胃部存活近1週,就連胃酸也無法將其殺死。
平時食用海鮮類食物,或與海鮮有關的料理如壽司,確實有一定的機率遭到寄生蟲感染。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刊載資料,水產魚類可能於養殖過程中受到「海獸胃線蟲(Anisakias)」的汙染,北歐、日本、拉丁美洲等喜愛食用生食水產之地區,常有民眾因此罹患「海獸胃線蟲症(Anisakiasis)」。
食藥署指出,海獸胃線蟲症的中毒症狀通常於食用後48小時出現,通常持續2-3週會自行消失,少部分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常見症狀有腹痛、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糞便含血或黏液、輕微發燒等等。過敏反應常伴隨皮膚紅疹及發癢症狀,較少有全身型過敏性反應。
將海獸胃線蟲這樣的寄生蟲吃下肚,聽來駭人聽聞;不過,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消息是,未來誤食海獸胃線蟲的機率恐怕將越來越高。美國華盛頓大學於2020年的研究指出,海獸胃線蟲在過去40年期間「暴增約283倍」,可能的潛在原因是「海洋哺乳動物」的數量增加所導致。
該研究作者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水產與漁業科學院助理教授Chelsea Wood表示,近年因氣候變遷、北極融冰的緣故,釋放大量的養分進入洋流中,讓海洋哺乳動物如海獅、海象、鯨魚、海豚能獲得足夠營養。雖然這代表海洋生態正在復甦,但海獸胃線蟲的數量過多,卻也可能感染更多瀕危的海洋生物。
Wood表示,線蟲在海洋中孵化後,首先會感染小型甲殼類動物,例如底棲魚蝦或橈足類等小型浮游動物。當小魚吃掉受感染的甲殼類動物時,線蟲就會轉移至其體內;大型魚類再吃掉受感染的小魚,線蟲會不斷更換宿主,直至被人類吃下肚後,因線蟲無法在腸胃裡成熟、產卵,也會因此死亡。換句話說,人類即是海獸胃線蟲的「最終宿主」。
至於國內為何相較於其他國家,鮮少有海獸胃線蟲的感染案例?臺大醫院在2015年發表於《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的論文指出,一名69歲男性患者採取例行胃鏡檢查,發現胃部有一海獸胃線蟲;儘管胃壁遭到線蟲破壞,但患者卻無任何症狀。可能的潛在原因是,海獸胃線蟲症的診斷通常較為困難;由於該疾病可能無法確診,或根本沒有症狀,因此該疾病的真實發病率,可能比文獻所刊載的要高出許多。患者覺得毫無異狀,不代表寄生蟲就不存在於胃部環境內。
另外,根據《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刊載研究,蟲體的種類不同、發病者所在地的風俗習慣、個人對線蟲的過敏程度,皆會影響人們對蟲體的反應。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范家堃主任先前接受媒體訪問也推測,台人較日本、拉丁美洲地區的民眾對線蟲較不敏感,可能與感染蟲種不一、天生基因,以及經常嗜吃胃藥抑制胃痛等因素有關。
我們要送讀者的專屬贈品,記得索取喔!
↓↓↓↓↓↓↓↓↓↓
至於民眾該如何預防海獸胃線蟲入侵體內?食藥署4點建議如下:
提醒民眾,若前往日式餐廳食用生魚片、壽司,或先前有食用任何生食,務必要留意自身的身體狀況,若有噁心、嘔吐、暈眩、發燒等症狀,務必立即就醫治療。
💌本文轉載自 潮健康 網站
潮健康:Facebook|Instagram|YOUTUBE
喜歡這篇文章嗎?或是想要知道那些更多資訊呢?
歡迎留言給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