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虛不僅會影響體力與耐力,還可能導致情緒低落、免疫力下降,甚至影響內分泌與生殖功能。本篇將由中醫師帶你認識腎虛的常見症狀與成因,並分享日常補腎、補元氣的實用方法,幫助你重拾活力與健康。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加上長時間久坐、缺乏運動,不少人會出現腰痠背痛、精神疲憊、運動提不起勁等狀況,這些可能與「腎虛」有關。
腎臟位於我們的後腰部脊椎兩側,也就是在最後一根肋骨(第十二根)與脊椎相接的夾角地區。外形就如我們所吃的蠶豆般,大小大概跟拳頭差不多,每個腎臟的重量約為 125-150 公克。現代西方醫學中腎臟的主要功能是過濾血液中的代謝廢物,維持體液和電解質平衡,產生尿液排出體內廢物。
除此之外,腎臟還有調節血壓、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活化維生素D,以及維持身體酸鹼平衡的功能。
中醫的「腎」代表一種生理系統功能的觀念,因此它的生理功能定義比較廣泛,具有藏精、主水液、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以上包含了現代生理學中的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免疫系統、骨骼系統、內分泌系統等作用。
腎是「先天之本,主藏精」,是指承續自父母親的臟腑精氣,是構成胚胎發育的必須物質,類似人類的遺傳基因(DNA)或是幹細胞(stem cell),決定人的生理發育、體質和生殖之精;「腎主水液」指腎臟有調節人體水份、電解質代謝平衡的作用,相當於西醫生理的泌尿系統的功能;「腎主骨生髓」除了和肌肉筋膜骨質健康相關外,也和現代醫學的腎臟能分泌紅血球生成素,活化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的功能相互呼應。
中醫將「腎虛」分類成三種證型:腎氣虛、腎陽虛、腎陰虛,三種證型各有相對應的症狀。
主要症狀包括腰膝痠軟、小便頻數清長或餘瀝不盡、男性遺精早洩、女性帶下清稀量多、月經淋漓不盡或胎動不安、久病咳喘氣短、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舌淡白、脈細弱或沉弱。
主要症狀為畏寒怕冷、四肢冰冷、腰膝痠軟、精神不振、小便清長、陽痿、早洩、性慾低下、下肢浮腫、舌淡白、脈弱脈微等。
主要症狀為虛熱,體內陰液不足,可能伴隨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潮熱盜汗、顴紅、手足心熱、口乾舌燥、食慾不振、形體消瘦、小便量少偏黃、舌紅苔少、脈細數等症狀。
不論是西醫的腎臟器官或是中醫的腎臟象,都和人體的廢物排泄、血壓調控、血液循環系統相關,因此如果觀察到以下幾個症狀,就必須趕快抽血和影像檢查腎臟功能:喘息氣短、下肢或全身水腫、小便量少到幾乎沒有、頭暈耳鳴等。
喘息氣短伴隨水腫、沒有小便可能和心腎功能低下有關,一些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肥大、慢性腎衰竭都會出現,因此千萬不可輕忽。
腎虛,在中醫理論中,泛指腎臟相關的生理功能減退,導致身體機能失調的狀態,其原因多樣,包括生活習慣、飲食、情緒、年齡增長及疾病等。
長期的熬夜、日夜顛倒會消耗身體的精氣神,導致過度消耗,又補充修復不及引起腎臟生理功能的退化
長期處於工作過勞生活壓力過大的生活型態、高強度的工作勞心又勞力,也會造成身體過度消耗精氣神
過度食用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飲食會造成身體新陳代謝的負擔,長期下來也會造成腎臟代謝排毒功能的耗損
像是久病不癒、慢性病控制不佳、房事不節制等也會損耗身體精氣
最後在台灣另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沒有經過醫師的診斷和醫囑開藥就隨意自行服用成藥或來路不明的藥物或草藥,造成肝腎功能被破壞,最後進展到腎臟完全沒有功能腎衰竭洗腎的最糟狀況。
腎虛飲食調理應著重於滋陰補腎,除了遵照營養學的均衡飲食之外,可適量的攝取黑色食物、堅果、海鮮、蔬菜等,例如:
上述所列的食物含有許多我們日常所需的氨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適量且均衡的攝取,對於防老抗衰、美容養顏、增強活力都有很大作用。
除此之外,也不能忘記攝取充足的水分,才能幫助腎臟良好無負擔的代謝體內的廢物,增強新陳代謝的效率。
同時我們應該要避免高鹽、高糖、高油脂的食物,例如:醃漬食品、甜食、油炸食物等;酒精及咖啡因飲品也應適量飲用,應秉持多喝水,不憋尿的原則。
我們要送讀者的專屬贈品,記得索取喔!
↓↓↓↓↓↓↓↓↓↓
除了日常飲食習慣的調整之外,建立規律的日常生活習慣也應被重視。
日常的每一個小習慣,都是保護腎臟、維持活力的重要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或是想要知道哪些資訊呢?
歡迎留言給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