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Gym Taiwan Blog

伏地挺身時手肘彈響正常嗎?從原因到警訊一次看懂

作者:張艾箴物理治療師 | 2025/7/21 上午 4:30

當你在健身房或家裡做伏地挺身或臥推時,是否曾聽見手肘發出「啪」的一聲?手肘彈響是正常現象,還是關節退化的警訊?甚至有人擔心是否需要動手術。身為物理治療師,我將帶你了解這些聲音背後的原因、潛在風險,以及如何保護手肘,讓你能安心持續訓練。

 

章節

  1. 什麼是手肘彈響?
  2. 手肘彈響的解剖學原因
    手肘內側彈響原因
    手肘外側彈響原因
  3. 伏地挺身跟手肘彈響的關聯
  4. 手肘彈響何時該警覺?尋求醫療建議的警訊
  5. 手肘彈響解決方法
    解剖及生物力學因素
    日常生活中的反覆壓力
    重訓中的反覆壓

 

 

什麼是手肘彈響?

手肘彈響症候群(snapping elbow syndrome)是指在彎曲或伸直手肘時,聽到或感覺到「啪」、「啵」或「咔嗒」的聲音。這種現象在健身族群,像是常做伏地挺身或舉重的人、勞力工作者或老年人中。

 

多數情況下,偶爾的彈響且不伴隨疼痛大多無害,可能只是肌腱滑動或關節內氣泡破裂。

延伸閱讀:膝蓋有聲音是身體警訊嗎?

 

如果彈響頻繁、伴隨疼痛、手麻或無力,就可能是「手肘彈響症候群」或解剖上問題,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手肘彈響的解剖學原因

要了解手肘為什麼會有聲音,先來看看手肘的結構。手肘是由三塊骨頭組成的鉸鏈關節:

  • 肱骨(humerus):上臂骨
  • 橈骨(radius):前臂拇指側的骨頭
  • 尺骨(ulna):前臂小指側的骨頭

 

【手肘內側彈響的常見原因】

1. 三頭肌內側頭肌腱滑動

三頭肌(triceps)分為長頭、外側頭和內側頭,其中內側頭的肌腱可能在手肘運動時滑動,產生聲響。

當手肘彎曲約 115 度時,三頭肌內側頭的肌腱可能滑過內側上髁,產生明顯的「啪」聲。這種現象也常在伏地挺身等反覆彎伸手肘的動作裡看到。

 

2. 尺神經脫位

尺神經(ulnar nerve)從頸椎一路連到小指和無名指,負責手部的感覺和運動。尺神經通過一個狹窄的通道,稱為尺神經隧道(cubital tunnel),就在手肘內側的骨頭凸起(medial epicondyle)後方。

當手肘彎曲 70-90 度時,尺神經可能在尺神經隧道內滑動或脫位,導致彈響聲。這可能伴隨尺神經壓迫症候群的症狀,像是手麻或刺痛。

【手肘外側彈響的原因】

  • 關節內滑液膜皺壁(synovial plica)
  • 環狀韌帶撕裂
  • 軟骨異常

 

其他少見原因包括關節腔內游離軟骨、手肘後外側不穩定、前臂內側皮神經彈響等,但這些情況較少見。

伏地挺身跟手肘彈響的關聯

伏地挺身是一個非常好的上肢訓練,但如果姿勢不當、訓練過多或穩定肌群不足,可能增加手肘負擔。以下是可能導致手肘內側彈響的因素:

1. 尺神經壓迫症候群

伏地挺身時,如果手肘過度內收(手臂貼近身體)或彎曲超過 90 度,可能增加尺神經的壓力。反覆的高負荷動作也可能引發神經刺激。

 

2. 三頭肌肌腱炎

反覆的肌腱滑動可能導致三頭肌內側頭發炎,引發疼痛或不適。

 

3. 關節不穩定

如果肩胛骨或腕部穩定性不足,手肘可能在伏地挺身時承受過多壓力,導致關節不穩定或動太多,進而產生彈響。如果幾乎每一下伏地挺身都會引發聲音,則建議往下看文章,尋找可能的原因跟解決方法!

 

我們要送讀者的專屬贈品,記得索取喔!
↓↓↓↓↓↓↓↓↓↓

 

手肘彈響何時該警覺?尋求醫療建議的警訊

偶爾的手肘彈響通常不用太擔心,但以下情況需要立即注意:

  1. 持續疼痛
    彈響伴隨疼痛,尤其是持續或加重,可能表示肌腱炎、關節炎或其他問題。

  2. 手麻或刺痛
    小指或無名指的麻木、刺痛是尺神經壓迫的典型症狀,特別在運動後或夜間更明顯。

  3. 手部無力
    握力下降或手部肌肉萎縮是嚴重神經壓迫的徵兆。

  4. 關節卡住或鎖住
    這可能表示關節內有游離軟骨或其他結構問題。

  5. 症狀持續超過 3 個月
    若休息或調整姿勢後症狀無改善,建議進行神經傳導檢查(NCS/EMG)或超音波檢查。

 

手肘彈響解決方法

1. 解剖及生物力學因素

手肘內側彈響可能與以下解剖或生物力學問題有關:

  • 尺神經溝較淺
    尺神經溝是位在手肘內側的骨頭凹槽,如果較淺,尺神經比較容易滑動或脫位,產生彈響聲。

  • 肌肉或筋膜緊繃
    前臂屈肌群過度發達或緊繃,可能壓迫尺神經溝,增加彈響風險。

  • 手肘不穩定
    關節半脫位或過度活動,可能使尺神經或三頭肌肌腱在動作中滑動,引起聲音並刺激神經。

  • 姿勢不良或軟組織腫脹
    不良姿勢或組織腫脹可能進一步壓迫尺神經溝,導致不適。

 

【建議解決方法】

  • 尋求物理治療師評估上肢排列,檢查肩部、肘部及腕部的協調性。
  • 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像是肩部內旋肌、前臂旋前肌、屈腕肌、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等。
  • 可以用滾筒或按摩球,尋找肌肉特別緊的三到五個點,小幅度來回 10 下,每天 2-3 次。

 

2. 日常生活中的反覆壓力

日常活動中的反覆動作,或是不良睡姿可能加劇手肘彈響:

  • 倚靠手肘
    長時間將手肘靠在桌上或硬表面,可能壓迫尺神經。

  • 睡覺時手肘過度彎曲或壓迫
    睡覺時手肘夾在身體下或手臂過頭,可能拉伸或壓迫尺神經。

 

【建議解決方法】

  • 意識日常姿勢
    像是打字、開車等長時間手肘彎曲的動作,確保手肘有支撐,避免懸空或過度彎曲。至少每小時休息一次、伸展手臂,也能避免把日常的不良姿勢帶進睡眠習慣。

  • 睡姿調整
    平躺時,手臂自然放在身體兩側或胸部上;側睡時,在手臂間放枕頭,防止上臂過度內轉。也可以用小毛巾包裹手肘,用軟繃帶輕輕固定,防止手肘過度彎曲。

  • 夜間支架
    若症狀持續,可考慮軟性的手肘伸直支架或護肘,阻止手肘完全彎曲,確保舒適且不影響睡眠。

  • 睡前放鬆
    睡前做簡單的手臂及肩膀伸展,每次 15-30 秒。

 

3. 重訓中的反覆壓力

伏地挺身、握推、引體向上等上肢訓練若姿勢不當,可能加重手肘負擔。常見問題包括:

  • 重訓習慣
    反覆的手肘彎伸過程中,手肘本身需要承受一定壓力,務必循序漸進。

  • 過度握緊
    高強度的三頭肌或前臂訓練,可能導致肌肉過度緊張。

  • 握距過窄
    如臥推時手握太近,增加手肘內側壓力。

  • 忽略彈響
    重訓時專注於大重量二頭肌或三頭肌訓練,卻忽略手肘聲音。

  • 肩胛或手腕不穩定
    導致壓力更加轉移到手肘上。

 

【建議解決方法】

  • 試著改善動作技巧
    包括負重時避免完全鎖死伸直手肘、使用粗握把或交替握法減少握緊張力。

    做伏地挺身時,手臂跟肩膀同寬、手肘與肩膀呈 45 度角,避免過度內收,讓受力平均分散於腕關節、肘關節及肩關節。最低點時,手肘保持約 90 度,避免完全伸直或過度彎曲。保持核心穩定,減少肩胛骨或腕部的代償動作。

    另一個直接的改善是是減少壓力,例如改成手放在牆壁或矮桌上做。

  • 先減少手肘壓力大的動作
    像是槓鈴彎舉或頭蓋破壞者(skull crushers),這些動作的手肘彎曲最深。

  • 強化動態穩定肌
    (1) 前鋸肌拳擊
    躺著、膝蓋彎曲,手持啞鈴、手腕舉到在肩膀正上方。維持手臂伸直但不鎖死,從肩胛骨往天花板舉高,可用另一隻手感受肩胛骨到肋骨之間鼓起(前鋸肌的位置)、再慢慢放回出發點。


    (2) 農夫走
    手持啞鈴行走,注意脊椎保持延伸、肩胛骨往後上收好不下掉,一次步行 10 公尺來回走,2-3 組,避免過度疲勞。

 

手肘彈響不一定代表嚴重問題,但若伴隨疼痛、麻木或無力,就需要特別留意。如果不確定狀況,記得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協助,讓你安心又穩健地持續訓練。

喜歡這篇文章嗎?或是想要知道哪些資訊呢?
歡迎留言給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