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骨內側痠痛時,小心是「膏肓痛」在作怪。膏肓的位置剛好就在肩胛骨靠近內側邊緣、靠近脊椎的地方,那裡肌肉層層交錯、又很難自己按得到,導致一旦出現緊繃或筋膜沾黏,就很容易變成慢性疼痛。
這篇文章就要來和你聊聊:膏肓痛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你會反覆發作?還有我在臨床上怎麼幫助患者改善和預防。
在傳統中醫裡,膏肓是個穴位,位於第四胸椎 (T4) 的高度,離後背中線約3寸,屬於膀胱經的一部分。西醫則稱為「肩胛間疼痛」(interscapular pain),疼痛常常比較深層、持久。
「膏肓痛」的原因很多,如果只按摩到局部位置的話,很可能沒解決到原因本身。
我曾遇到一位個案,就提到肩胛骨之間持續疼痛。他試過放鬆肌肉和改善姿勢,但效果有限。後來檢查發現,他的頸部活動受限,特別是向後仰 (extension) 時疼痛加劇,頸椎小面關節可能發炎,透過轉移痛影響上背。經過針對頸部的物理治療後,疼痛明顯改善。我們可以得知,膏肓痛也可能跟頸椎有關!
膏肓痛的原因真的非常多,對物理治療師來說,也要先仔細尋找真正根源,才不會徒勞無功。讀者只要知道一個結論:痛的地方不一定是問題本身!
從解剖學角度看,膏肓底下有很多結構:肌肉、筋膜、骨頭、關節、神經。然而,疼痛不一定來自底下的組織,還可能有「轉移痛」。簡單來說,大腦負責解讀情報,但它有時會搞錯地點。
就像客廳天花板漏水,可能會以為是客廳的水管壞了,結果查了才發現是樓上淹水 (親身經歷)。
因為神經線路同時連接上下樓,大腦接到消息時,可能就會覺得「疼痛從上背來」,實際兇手卻是脖子,甚至更遠的地方。下面就來看看膏肓痛可能的原因:
為了讓讀者一目了然,筆者製作了膏肓痛的「兇手名單」表格:
解剖組織 |
疼痛特徵 |
菱形肌、斜方肌、提肩胛肌、豎脊肌、前鋸肌 |
痠、緊、痛,運動或工作一陣子後加劇 |
肩胛胸廓關節 (滑液囊) |
舉手時肩胛處常伴隨聲音,跟活動過大有關 |
頸椎小面關節 (C6-T1) |
疼痛較深層,通常在轉頭或抬頭時加劇 |
胸椎小面關節 (T1-T6) |
疼痛較深層,通常在轉身時加劇 |
肋椎關節 |
疼痛較深層,通常在呼吸或咳嗽時加劇 |
頸椎椎間盤 (C45-C67) |
深層、鈍痛、刀割痛,若突出到神經根,則會有電擊痛,或伴隨麻;通常在低頭時加劇 |
胸椎椎間盤 (不常見) |
同上;通常在彎腰時加劇 |
肩胛背神經 Dorsal scapular nerve |
疼痛範圍較模糊,可能伴隨上背無力 |
帶狀泡疹 |
病毒感染,沿一條神經線疼痛 |
胸椎壓迫性骨折 |
骨頭處疼痛,但如果壓迫到神經根,甚至是脊髓中柱,可能伴隨麻刺或無力 |
內臟問題 (胃、心臟、肺、膽囊) |
較難準確指出疼痛位置,實際症狀隨不同器官而不同 |
血管問題 (胸主動脈) |
通常有胸痛,但也可能是在肩胛骨之間出現刀割痛 |
壓力、疲勞、睡眠問題 |
不一定,可能是緊繃、慢性疼痛,或隨工作壓力影響 |
T4症候群 |
原因不明,通常在排除其他原因後歸類到這 |
排除內臟等問題來源,確認是否適合復健。
若有相關慢性病史 (心臟、血管、腸胃、骨質疏鬆等),建議回診該專科,做必要檢查或轉介。
在排除過內臟、骨折等問題的前提下,治療師會透過手法檢查脊椎、肩胛的活動度和肌力,客製化處理問題。
可能透過針灸等來調節氣血。
如上所述,膏肓痛的成因非常多,因此一篇文章內無法提供膏肓痛的萬用解方。建議先諮詢醫療專業,確定問題根源對症下藥。
我們要送讀者的專屬贈品,記得索取喔!
↓↓↓↓↓↓↓↓↓↓
不過,膏肓痛是可以預防的!既然知道它的多重原因,也能進一步預防膏肓痛,包括:
避免長時間看螢幕、滑手機,多下來走動,也避免背著太重的背包。
搬重時收好核心、善用腿力,避免用背部扭轉。
延伸閱讀
尋找物理治療師或專業教練,檢查不良的動作模式,預防受傷
定期休息減少過勞,此外,也要適當伸展跟活動背部,例如胸椎伸展:四足跪姿,膝蓋跟骨盆同寬,雙手在肩膀下。右手放頸後,手肘帶動胸椎旋轉,左手推地板,到底停 2 秒,換邊重複 5 次,每天 3 組。
YTW運動:趴在床上,前額貼床 (若頸椎不舒服,可以讓頭在床緣外)。
手臂向前呈Y 形,拇指朝上,掌心朝內。想像由肩胛骨出發,帶動手臂朝向天花板,像夾住肩胛中間的筆。過程中不拱背。
回到原位,接著外展手臂呈現T形,維持拇指朝上。
最後,彎曲手肘靠近身體兩邊,形成 W 形,重複動作,每組10下、共三組。若太困難或難以感受,可以先站著進行;若要進階,可以改成趴在瑜珈球上,或從輕重量開始加入阻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或是想要知道哪些資訊呢?
歡迎留言給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