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剛進健身房的新手,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拿起啞鈴、對著鏡子猛練二頭肌,想趕快練出明顯的「小老鼠」。但你知道嗎?這樣練,可能讓你越練越難看,甚至導致身體失衡、受傷。
今天就要來幫大家破解關於二頭肌訓練的常見迷思!先認識二頭肌,再學習怎麼練,才練得好看又健康!
二頭肌的主要功能是肘關節屈曲,也就是我們彎手臂的動作,像是拿東西、搬東西這些都會用到它。位置就在你手臂彎曲時,凸出來的那一塊肌肉。二頭肌又分為「長頭」和「短頭」:
長頭是從肩關節下方的盂上結節連接下來,經過肘部後連接到尺骨,負責讓你的手臂線條更突出,看起來比較高。
短頭則是在內側,源自肩膀下方的肱骨緊貼關節囊,經過肘部後連接到尺骨,讓整個手臂看起來比較厚實。二頭肌訓練時,兩個部分的肌肉都會收縮,使手臂彎曲,並且將手臂向上或旋轉。
大多數人剛進健身房就狂練二頭肌,可能是因為這個動作最簡單,也最容易被看到。手一舉起來,線條好不好一目了然。
但只練二頭,不練其他部位,會導致整體比例失衡,非常難看!你可能會變成手臂鼓一塊、但肩背窄、胸沒厚度的小鳥人。就像紅花如果沒有綠葉陪襯,看起來就會很不協調。
還有一點很多人會忽略的,就是「拮抗肌」—也就是你的三頭肌。你在彎手臂的時候,出力的是二頭肌;但當你把手臂伸直的時候,出力的就是三頭肌。這兩塊肌肉如果發展不均衡,不但會讓你的關節穩定度變差、肌肉控制力降低,視覺上也會變得很奇怪。
延伸閱讀
我們要送讀者的專屬好康,快來免費體驗!
↓↓↓↓↓↓↓↓↓↓
我知道很多人想快速看到成果,但訓練絕對不能急,建議用「漸進式原則」,每週練 2~3 次即可,動作安排也可以搭配不同肌群訓練日更有效率。像我自己會這樣安排:
因為拉的動作(如引體向上、划船)已經會用到二頭肌,接著補幾組二頭訓練就能有效刺激。
推的動作(如臥推、伏地挺身)會使用三頭肌,再補幾組三頭下壓或臂屈伸也會很有感。
這樣安排可以讓你在主要訓練後順勢刺激到小肌群,想要知道更多練背和練胸的方式,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延伸閱讀
二頭肌訓練除了站姿彎舉,還有以下 3 個動作,能同時刺激長頭、短頭與肱橈肌,讓二頭肌線條更立體。
讓手臂自然往後垂、拉長後再做屈曲動作,能夠增加長頭的張力。
彎舉時加入手腕旋轉,讓內側短頭收縮更明顯。
讓手臂垂直身體進行彎舉,刺激肱橈肌,幫助手臂整體更飽滿有型。
動作過程中,記得要讓二頭肌持續保持張力,不要上下擺動的太快速。如果不知道該怎麼控制速度,建議可以用「向心 2 秒、離心 2 秒」的節奏進行。
每天練,肌肉反而會讓長不大,還可能過度疲勞受傷。訓練完後至少休息 48 小時比較合適,別忘了肌肉成長的三大要素是:吃、睡、練,缺一不可。
這表示你可能代償了!不自覺折腰出力,這樣會壓迫脊椎。建議先靠牆、或是用器材輔助建立動作品質。
手腕痛有幾個常見原因:握太緊、重量太重、腕關節角度不良
<解決方法>
很多人以為伏地挺身是全能動作,但其實它主要訓練到的是胸肌與三頭肌,對二頭肌的刺激非常有限。如果你想在家訓練二頭肌,建議還是拿保特瓶、背包等作為簡易重量進行彎舉。
最後還是要告訴大家,雖然飽滿的二頭肌看起來很吸引人,但也別忘了整體身體的協調和平衡!只把焦點放在某一塊肌肉,不但外型會不對稱,還可能造成關節壓力、動作失衡,最後反而更容易受傷。
喜歡這篇文章嗎?或是想要知道哪些資訊呢?
歡迎留言給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