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Gym Taiwan Blog

膝蓋有聲音是身體警訊嗎?物理治療師:多數無害

作者:張艾箴物理治療師 | 2025/4/18 上午 4:30

我常聽到患者問:「我膝蓋只要蹲下就有聲音,會不會有問題?」膝蓋有聲音其實很常見,甚至隨便問路上一個人,應該都有經驗。這種情況多數無害,但為什麼膝蓋有聲音?有些人說可能是退化嗎,聲音究竟有沒有這麼可怕,其實跟我們對它多了解有關,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關節出現聲音的常見原因

這裡介紹一些聲音背後的可能原因,不過我認為很難光用聲音就分得出來,最好還是要綜合各項檢查才能確認。

1. 關節內的空氣泡 (正常)

膝蓋最常見的聲音來源,是髕骨跟大腿骨之間,關節液裡的氣泡爆開時發出的聲音,會出現「波」(pop) 一聲。跟折手指或整脊當下一樣,類似捏泡泡紙,通常無害。

 

2. 肌腱或韌帶滑動 (正常)

肌腱滑過骨頭時, 會出現輕快的「嗒」(snap) 一聲。比如膝蓋後方的膕旁肌滑過膝蓋外側,或有些人肩膀的結節間溝較淺,肩膀肱二頭肌滑過去時的聲音。就像一台車離開一下軌道又跳回來,如果只是偶爾發生、不會痛的話是無害的。

 

3. 生理變異 (正常)

膝蓋內的滑膜或皺襞可能卡住再鬆開,或半月板活動度過大 (hypermobile meniscus),移動時可能發出聲音,這聲音通常很輕,像敲一下小木琴,只要沒痛、沒腫、不卡住,就算正常變異。但如果半月板從「活動度過大」變成「不穩定」,甚至撕裂,還會痛、腫或卡住,就建議做醫療檢查。

 

4. 軟骨老化 (正常/異常)

活動過程出現「磨砂聲」(gritty or grating) ,可能是軟骨的摩擦聲。不過,沒有紅腫熱痛、不影響功能的情況,還是被歸在正常的生理聲音。就像地毯隨著使用時間變長,會變薄、變粗、起毛邊。甚至在 50 歲以上的人中,超過 80% 的軟骨會變粗糙。

 

不論年老,都很常見這聲音,但只有少數進展到關節炎,多數是只有聲音沒症狀。

 

不過,如果軟骨磨損到很嚴重,像地毯磨穿露出地板,骨頭直接摩擦,就會發出更大的「咯咯」聲 (creaking),像砂輪機在磨東西,還伴隨痛、腫、動不了。

 

5. 髕骨不穩定 (異常)

如果髕骨跑偏,可能會在活動時聽到比輕輕的「波」更大的「咯」(clunking) 一聲,或是運動過程中連續出現聲音。

 

6. 髂脛束症候群 (異常)

這類人會在膝外側出現聲音、伴隨疼痛。跟上面的肌腱滑動不一樣,目前認為聲音是來自髂脛束造成下方脂肪墊或滑囊被壓迫,而不是摩擦。

 

7. 手術後聲音 (異常)

例如全膝關節置換術後,可能因人工關節或癒合問題發出聲音。

 

8. 創傷性傷害 (異常)

受傷當下聽到聲音,通常伴隨腫脹或疼痛,要懷疑可能有韌帶或半月板的傷害,建議暫停運動並尋求醫療檢查。

 

膝蓋有聲音,需要看醫生嗎?

膝蓋或其他關節出現聲音,需要擔心嗎?其實,大多數聲音都算「生理性」聲音,也就是正常範圍內,不用太擔心。不過,以下三個情形,可能會懷疑有沒有「病理性」問題,建議及早檢查:

1. 聲音處有疼痛或腫脹

建議先去就醫,檢查組織結構上的問題。

 

延伸閱讀

膝蓋痛別怪上下樓梯!肥胖、肌力不足才是罪魁禍首

 

2. 活動時異常感

像門鎖卡住的感覺,或走到一半軟腳,也建議就醫檢查。

 

3. 動作每一下都有聲音

動作每一下都有聲音,或最近頻率越來越高也要留意。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檢查動作控制或肌筋膜張力不平衡等問題。

 

如果聲音真的來自病理性問題,就會針對實際原因做治療,是有可能減少聲音出現。

 

不過,排除這些情況,關節的聲音多數無害,不用太擔心。大多人膝蓋的聲音是來自正常的生理性聲音,而這些聲音不會傷害膝蓋。

 

膝蓋自我保健方法

如果你的膝蓋偶爾會有聲音,以下介紹一些保護膝蓋的原則,讓你膝蓋更能活到老、用到老!這些方法能讓膝蓋像好好保養的車,跑得更久。

1. 保持運動習慣

重量訓練有氧運動間歇訓練核心訓練、滾筒伸展⋯等,選擇合適的運動,讓身體接受多元刺激、讓肌肉好好成長,也是保護關節的重要原則。

 

2. 均衡飲食

多吃抗發炎食物,像魚類和蔬菜,保護關節。

 

3. 減重

肥胖會給膝關節帶來額外的負擔,加上脂肪本身也是發炎因子,容易跟發炎造成的膝蓋不適也有關,減輕負擔能延長膝蓋壽命。

 

4. 選鞋

選擇有後足支撐、完整包覆的鞋子,也能減少膝蓋壓力。

 

我們要送讀者的專屬贈品,記得索取喔!
↓↓↓↓↓↓↓↓↓↓

 

強化膝蓋要練股四頭肌?

很多人以為膝蓋痛或有聲音就該休息,但其實適度運動能讓膝蓋更強壯!不過,我也常聽到患者說:「醫生叫我練抬腳的股四頭肌運動,這樣膝蓋聲音會不會少一點?」的確,這問題值得來分析一下。傳統上,強化股四頭肌(尤其是股內側肌,VMO)能穩住髕骨,畢竟髕骨是膝蓋聲音的常見原因。但真的這麼簡單嗎?

 

答案是:不完全是。

 

就像樂團一樣,股四頭肌不是獨奏樂手,它還要跟其他人合作。如果只練它,卻沒考慮整體協調,可能越調越亂。像是過度強化股外側肌,反而可能更讓髕骨往外跑、加重問題。再來,單純抬腿的負重太輕,對能跑能跳的人來說刺激不足。就像請健身巨巨拿2公斤啞鈴練握推,肯定不夠的吧各位!

 

所以,抬腿運動適合的人像是:術後還站不穩、或臥床導致股四頭肌萎縮的人,這時坐著抬腳會有幫助。

 

如果你只是膝蓋偶爾出聲,還能正常活動,單練股四頭肌可能抓不到重點。膝蓋聲音背後可能是肌肉失衡的結果,最好的方法是找物理治療師評估,檢查上下關節 (脊椎、髖、膝、踝),看看有沒有代償問題,再訂做訓練計畫。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能馬上找治療師,如果想在家訓練,讓膝蓋更穩,以下有一些運動建議。這些動作不保證消掉聲音 (畢竟原因太多),但能建立基礎穩定性。如果有不舒服,請停下來並諮詢專業。

 

強化膝蓋的推薦運動

1. 滑行運動

控制髕骨的關鍵,其實在骨盆跟腳踝,好的基礎能避免股骨內旋、減少髕骨少受到側向拉力。

<動作>

(1)站姿,一開始可以先扶著棍子或桌椅。身體向前傾斜,只動髖關節、保持脊椎中立,前腳膝蓋微彎。
(2)另一腳向後延伸滑行。過程中確保重心在前腳腳跟、骨盆水平、前腳膝蓋對齊腳尖。讓整個動作中只有後腳在動,穩住背部和前腳,避免把髖關節側移到前腳那一邊。最後保持控制、後腳回到原本位置。

 

2. 髖鉸鏈

這個動作不只是練髖關節,還能喚醒脊椎到骨盆帶的控制。身體的平衡需要髖屈肌 (前側拉手)、腹肌 (核心穩定)、背部肌群 (腰背支柱) 和臀肌 (後側動力) 一起合作。但現代人久坐的時間越來越多,髖屈肌容易縮短緊繃,抑制後側的臀肌,結果連累膝蓋。這動作同時是下一個運動的前置訓練,算是非常好用的運動。


<動作>

  1. 拿一根木棍,雙手交錯握住,一手放脖子後面,另一手放腰比較凹的地方。
  2. 接著把臀部往後推,像要往下坐到的椅子上,膝蓋只是跟著微彎、小腿跟地面保持垂直。
  3. 木棍要在動作全程黏著你的:尾椎、上背、後腦勺,任何一個離開木棍,就算NG!

 

3. 硬舉

硬舉是一種閉鎖鍊運動,同時訓練臀大肌、腿後、核心和股四頭肌,不只穩住髕骨,還強化髖膝連動,減少單一關節壓力、平衡下肢肌力。

 

<動作>

  1. 站直,雙腳與肩同寬,膝蓋微彎,腳打開到舒服的位置。
  2. 像上一個髖鉸鏈動作,往後推屁股,背保持延伸中立、下巴微收,像拿起地上的東西,身體往後下,膝蓋只是連帶微彎而不蹲。
  3. 感受吐氣前推屁股站直,過程保持脊椎中立,但主要發力的地方在屁股。
  4. 學會動作後,可以逐漸加上重量,如果不確定動作,建議諮詢運動專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或是想要知道哪些資訊呢?

歡迎留言給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