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爬樓梯、不要深蹲,這些會磨損你的膝蓋。」從多篇新聞、甚至醫療人員中,我們常聽到類似這樣的話。然而,下樓梯跟深蹲真的對膝蓋這麼萬惡嗎?本篇文章就要來破解迷思,告訴你膝蓋痛的主要原因!
其實,沒有「好」或「壞」的運動,只有「你能不能」的問題。
下面這張圖可以幫你理解,我們要看的是「負荷量」跟「自身能力」。一樣增加膝蓋負荷,有人下樓就痛了,有人卻就算跳躍也很順暢,關鍵在你的膝蓋強不強壯、身體機能跟控制好不好。所以,不要怪下樓梯不好,而是要問問自己不能做的原因在哪!
有一個理論是膝關節的壓力會隨著體重增加,但筆者認為還有一個原因是:過多的脂肪是「發炎因子」,等於讓膝關節處在容易發炎疼痛的環境裡。
強壯的肌肉能幫助穩定和保護關節,而好的柔軟度可以幫助你有正常的活動範圍。
研究發現受傷過的人,再受傷的機會比一般人高。所以他們比普通人更需要循序漸進地強化膝蓋,而不是不使用它!
比如高山滑雪要穿僵硬的滑雪靴、籃球的轉身跳躍、需要反覆蹲下的工作像建築工人或農夫,都相對會增加膝蓋受傷的風險。
如果在「能力適當」、「漸進訓練」的前提下,不論是跑步、爬山或重訓,都不會讓膝蓋退化,反而能長期保護關節。相對地,如果膝蓋長期處在超量負荷卻沒有足夠休息的狀態下,的確容易讓膝蓋受傷。
比如說,受傷卻不得以繼續增加訓練量的職業運動員,會增加軟骨磨損的機會;但對一般人來說,練跑步的長者並不會比沒練的人容易膝蓋退化。
怎麼衡量自己目前可以做哪些運動?一個直觀的方式,就是看會不會痛。大部分情況下,如果做了當下或隔天不會「痛」,你可以先當作它是安全的。相對地,會痛不代表完全不能做,但痛是身體需要調整的警訊,建議尋求醫師、物理治療師或教練評估有沒有動作上的問題。
人體是活的,有肌肉保護、有修復能力,而不是用完久會壞的機器玩具。所以,我們可以放下「不要增加膝蓋壓力」、「退化不要運動」的想法,先跟著文章,學習怎麼好好使用身體,讓健康的膝蓋陪你到老。
膝蓋痛的原因,第一是「受傷組織」造成的痛—我們常聽到的關節炎、肌腱炎等。
讓我們從下圖一次了解膝蓋的構造,我把疼痛部位分成「膝蓋前側」、「膝蓋內側」、「膝蓋外側」、「膝蓋後側」、「不一定」等;圖中的文字顏色分別代表:肌腱筋膜 (橘色)、髕骨關節相關 (藍色)、其他韌帶/關節相關 (紫色)、骨頭 (棕色)、其他部位問題 (綠色):
再看一張圖片,從物理治療師的觀點來看,膝蓋會受傷,更要考慮到其他環節,比如動作控制等生物力學問題,還有上文提到膝蓋受傷的危險因子,像是睡眠、營養、運動習慣等!
以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常見的因素列舉如下:
適量運動可以減少膝蓋疼痛、增進功能,是治療重要的一環。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如果「不動就痛」或「一動就很痛」,甚至有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代表受傷還在急性階段。建議到醫療院所確定疼痛原因、找出哪些姿勢或動作可能導致疼痛,先避免可能加重疼痛的活動。
我們要送讀者的專屬贈品,記得索取喔!
↓↓↓↓↓↓↓↓↓↓
隨著疼痛減輕、沒有明顯腫痛,但某些動作才會引發痛的話,就來到這個階段——增加肌力、穩定度、活動度。
至於重建哪裡的能力因人而異。有時需要強化膝蓋周圍的肌群,有時是要叫醒其他偷懶的部位,減少膝蓋負擔。建議給物理治療師評估疼痛原因,找出需要加強的地方,以及哪些動作適合膝蓋目前的狀況。
側躺,雙腳併攏,維持著骨盆朝正前方不歪斜,膝蓋打開做像蚌殼打開的動作,打開的幅度不需要很多,重點是維持屁股穩定。一開始不一定要加阻力、做正確為主,熟悉後再開始加入彈力帶。
站直,一腳維持膝蓋微彎不鎖死,另一腳離地往後延伸。以髖為中心,像飛機一樣身體慢慢往前,並且跟往後延伸的腳呈一直線。到這個步驟如果太困難,可以用手輕扶桌子。如果難度不高,可以到下一步:以髖為中心,身體和腳轉向天花板、再轉回地面、回到站姿。動作幅度不一定要大,重點是穩住身體、沒有明顯歪斜。
腳踝兩側綁彈力帶,膝蓋微彎並朝向腳尖、雙腳與肩同寬。一腳往側邊跨,不動的腳要維持膝蓋朝著腳尖。可以來回側走,感受臀肌發力。
下肢肌群跟筋膜的柔軟度,對膝蓋的健康也有重要地位。常見的自我放鬆方式,包括滾滾筒、按摩球、伸展等。
延伸閱讀
這部分涉及運動訓練,可以諮詢教練或有訓練背景的物理治療師,協助確認動作的正確性。
包括硬舉、深蹲、腳踝力量等。可以先從雙腳開始,熟悉動作模式後,儘早進入單腳練習。
延伸閱讀
例如在平衡軟墊上做單腳蹲,或站上平衡球練深蹲等,都是增加下肢鏈穩定的訓練。
若覺得難度太高,也可以扶著牆壁做練習呦!
建議在有一定肌力的基礎下練習,可以先從熟悉的訓練動作下,增加速度的成分。抓舉、跳躍等都是常見的爆發力訓練。
如果來到第三階段,那恭喜你,繼續保持運動,增強膝蓋的韌性、避免受傷。可以選自己喜歡、適合身體狀況的運動,像腳踏車、重量訓練、游泳、登山、高強度間歇訓練、皮拉提斯⋯⋯等,都能強化身體機能,預防進一步的膝蓋問題。好的飲食、壓力管理跟睡眠也對減少身體發炎、預防傷害很重要。
延伸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或是想要知道哪些資訊呢?
歡迎留言給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