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間,糖尿病患更要做好血糖控制,因為有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除了傳染病的重症風險較高,罹患新冠肺炎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也比一般人高4倍。因此,防疫期除了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還可以從這5件事控管血糖。
根據糖尿病管理軟體公司Glytec的最新研究發表在《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研究表示,因新冠肺炎住院的患者中,糖尿病、高血糖症的病人,導致更高的死亡率和更長的住院時間。因此,出門在外不僅要做好防疫措施,同時自身的「健康管理」更重要,如果平常飲食不正常、缺乏運動、經常熬夜,這都會讓免疫力下降、血糖不受控,提高感染風險!以下10大不健康行為,若中超過一半、恐怕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
吃東西,習慣吃很快,真的不好。這樣會讓人體在短時間內分泌大量的胰島素,增加胰腺的負擔,連帶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此,慢慢吃、放慢速度飲食,可以減緩血糖急速上升,有助於控制血糖,還能幫助減重。
喜歡吃甜食、喝含糖飲料
珍奶、雞排、鹹酥雞、蛋糕甜點…等精緻澱粉、重口味食物,不只帶來多餘的熱量和脂肪,還會使血液中的膽固醇增加,易造成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甚至引起糖尿病。
愛吃湯湯水水的食物
例如:羹麵、燴飯…等勾芡較多的食物,雖然美味,但太常吃、攝取過多,除了熱量飆高、容易肥胖,可能還會引起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為了有效控制血糖,不建議多吃高油、高糖、高鹽及高熱量的糊狀食物,改以蔬菜水煮的清湯較健康。
三餐不定時、不健康
「少量多餐能控制血糖?」,事實上這樣的飲食方法不一定都適合糖尿病患者,不僅容易讓血糖起起落落,也容易不小心吃太多,反而攝取多餘的熱量。建議還是盡量三餐定時,同時也要吃得飽、吃的健康,避免餓太久,比較能維持血糖穩定。
另外,盡可能戒菸、喝酒,因為香菸中的尼古丁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易導致血糖升高;而空腹喝酒可能引發低血糖、飯後飲酒反而使血糖偏高,會有高血糖的風險。
肚子餓容易頭暈
醫師表示,餐後4到5小時,如果出現肚子餓併發頭暈、手抖、心悸、冒冷汗…等現象,一定要注意,這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餐後低血糖現象。長期低血糖,代表胰島素的作用不好,對血糖出現「延遲反應」,最好隨時監測血糖,可以先檢測一下血糖,再決定是否要吃東西補充糖分。
忽胖忽瘦
假如血液中的胰島素持續升高,會導致低血糖現象,血糖過低、會讓大腦啟動強烈的食慾,告訴身體需要進食、補糖,反而會讓你飲食失控、容易變胖。
體力差、缺乏運動
亂吃會影響糖尿病,不運動也會!體內過多脂肪,會讓胰臟過度工作,使胰島素阻抗。適量運動能減輕體重、增強免疫力、提高心肺功能,像:慢跑、游泳、爬山、健身,有助於改善糖尿病。
睡眠不足
已經有多項研究指出,睡眠時間會影響血糖值數,而常常熬夜、失眠、睡不好的人,會促使「壓力賀爾蒙」分泌增加、瘦體素失調,並容易造成血糖偏高,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
長期壓力大
一直處在高壓、神經緊繃的狀態,可能會引起內分泌失調,並妨礙胰島素運作,增加血糖升高的機率。就有研究團隊發現「大笑」可以降血糖,不僅讓你感到開心又紓壓,還對身體有益。
家族病史
糖尿病與遺傳有關,如果父母都糖尿病,子女患有糖尿病的機率會是普通人的15到20倍,而懷孕時,原本沒有糖尿病病史,卻懷孕時出現高血糖的現象,也就是「妊娠糖尿病」,年齡超過30歲、體重超過標體重的20%、或直系親屬中有出現妊娠糖尿病的孕婦,需特別注意。
我們要送讀者的專屬贈品,記得索取喔!
↓↓↓↓↓↓↓↓↓↓
近幾年,台灣罹患糖尿病的人數逐漸上升,據國家衛生研究統計「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罹患人數超過230萬人、盛行率超過11%!千萬別以為還年輕沒關係,其實糖尿病逐漸有M型化的趨勢,依據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小於20歲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已增加44%,而以往統計小於40歲發生糖尿病,女性的壽命約縮短6.1歲、男性的壽命約縮短5.3歲。
提醒大家,現在疫情趨緩,政府開始推動「防疫新生活運動」,民眾除了做好防疫措施,也可以慢慢回歸正常生活,建議多到戶外、人少的地方活動,或是開始恢復你的健身房運動習慣吧!
延伸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或是想要知道那些更多資訊呢?
歡迎留言給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