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盛傳黑黑的梅精吃了可以幫助排便順暢、促進新陳代謝、調整體質,甚至幫助牙齒發育!哇…真有那麼神?等等,買之前要當個聰明消費者,了解梅精到底是什麼玩意兒,否則花了錢沒效果不打緊,吃了人不舒服可就不妙囉!
原料是新鮮的梅子,大約5-6分熟偏硬的青梅。
製作方法:青梅清洗👉取果肉榨汁👉過濾👉加熱熬煮,濃縮成黑色濃稠的膏狀。
因為需要反覆熬煮好幾十個小時,所以成品是原本梅肉十分之一的量,約1公斤製作成20克的梅精,稱得上費工又費時。
小編找到製作過程一目了然(請注意,此影片純分享,無推薦商品立場喔!)
而根據台灣碩士論文發表梅精製作過程,加熱濃縮溫度在攝氏114~116度,在梅精外觀(顏色及濃稠度)以及成分上,皆能提供較一致的品質與良好的貯存性。
網路查詢「梅精」的可靠資訊,目前沒有太多相關資訊。而在百度百科有說明「梅精」原產於中國的四川和湖北兩省,3000多年前的中國古籍《神農本草經》中,已經記載梅精的藥效。當時被用來貼在太陽穴止痛、服用預防疫情。以下功效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不得不說,看完覺得很厲害,吃了似乎藥到病除。但是效果都需要更多研究和證實。值得關注的是,有專家在製程上提出「梅納反應」可能有致癌的風險。
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又稱梅納反應、梅拉德反應、梅納反應、羰胺反應。簡單來說,就是食物經過加溫加熱之後,變成黃褐色並產生香味或是改變氣味。通常快速從約140℃至170℃(280°F至340°F)中進行。在較高的溫度下,食物的焦糖化和隨後產生的物質改變更加明顯。梅納反應只是一種食物加熱反應,像是麵包烤成金黃色、牛排煎成香噴噴口感。但還是要注意,有些食物在高溫加熱後會有丙烯醯或致癌物形成,影響健康喔!
梅精製作過程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加熱,會不會有致癌的風險呢?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表示丙烯醯胺對動物實驗結果具有致癌性,但流行病學之研究尚不足以證明為人類之致癌物質。但根據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研究,食物在經油炸之後,容易產生。在攝氏溫度130 °C(266 °F)時會出現丙烯醯胺,超過160 °C(320 °F)更會大量出現。靖妃中醫診所院長陳玫妃指出,梅精加熱的溫度介於114~116℃之間、60~120秒濃縮的品質最好,因為各廠商的製程無法統一監督,所以會不會致癌持保留態度。
※另外提供大家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屬有頒布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這是讓業者在製作食品的時候可以參考,業者在製造食品的時候還是得自我把關啊!
我們要送讀者的專屬贈品,記得索取喔!
↓↓↓↓↓↓↓↓↓↓
吃梅精的目的就是希望身體更健康,或是解決體內的一些毛病。市面上品牌百百種,商人一定都說自己的最有效,小編覺得要吃不能完全讓人放心的食品,不如吃原形來的好。
梅精其他功效「解除壓力、調節血壓、提高免疫功能…」,靠這三個鐵定律均衡飲食、良好睡眠和生活習慣之外,運動也是關鍵,尤其增加肌肉量來分泌免疫細胞激素,天然進補!
梅精到底需不需要吃?小編建議,能吃原形食物為原則。如果你沒有時間吃飯、三餐很難均衡營養,額外攝取健康食品也是一種方法,但是不要仰賴。至於梅精的功效,自己試了就知道有沒有效果囉😉
喜歡這篇文章嗎?或是想要知道那些更多資訊呢?
歡迎留言給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