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的四大方式是望聞問切,舌頭顏色、形狀和狀態正是望診中的一環,人體的五臟六腑透過經脈與舌頭連結,不論是臟腑的虛實、病情的輕重、氣血的盛衰,都會客觀的反映在舌頭上,所以有「舌頭乃內臟之鏡」之說。
中醫在望診時會從舌頭顏色、舌苔、舌體形狀等各方面進行體質的判斷。除了舌頭的顏色之外,還會從舌頭的形狀、舌苔的顏色、分佈和枯潤等來進行疾病診斷的輔助,更有一些特殊的狀況下,還會觀察舌頭下方的血管絡脈的型態顏色來搜集更完整的診斷依據。
如何從舌頭判斷身體狀況
在診斷中,我們常藉由舌診來判定正氣的盛衰、辨別病位的深淺、區別病邪之性質及推斷病狀之進退,在臨床中具有相當重要的診斷價值。因此我們如果要獲得準確的舌診結果,除了必須要熟悉它的基本理論、掌握主要內容之外,還須講究診察方式;觀察舌診時應該注意的事項有:光線、姿勢、察舌的順序、季節與時間、年齡與體質、日常飲食、在舌診前是否有刮舌苔、在舌診前是否有吃容易染色舌苔的食物或藥物等。
在正確的環境下,自然明亮的日光燈,正坐姿勢、自然不過度用力的伸出舌頭,視察前詢問並確認舌診前無刮舌苔或吃會染色舌苔的食物、藥物,才能搜集正確的舌診資料,以利疾病診斷。在了解各種舌頭狀態和疾病的關係之前,我們必須先知道正常健康的舌頭狀態,才能輕易的看出健康狀態不良的舌頭表徵;健康的舌頭狀態為:正常苔的顏色為苔薄色白、顆粒均勻,舌體胖瘦、乾潤適中,舌色呈現淡紅、清爽的顏色。

舌頭顏色代表的身體狀況
從舌體的顏色可以診斷身體的寒熱虛實,以下列出臨床常見的舌色。
- 淡紅舌
為正常舌質表現,見於病者則說明病較淺表,病情較輕,所以舌質沒有明顯的變化。 - 淡白舌
舌頭的血色較少,舌較正常淺淡,故成淡白色。主虛、主寒。可能因為虛證氣血不足,或寒邪凝閉脈絡造成舌色淡白。淡白舌常見於久病、貧血、營養不良等病。 - 舌紅
舌色較正常舌深紅濃,成鮮紅色。主熱。因血得熱則行,脈絡充盈,故舌色紅。紅舌常見於急性熱性病或是陰虛內熱的患者身上。 - 紅絳舌
顏色比紅舌更為深濃。主熱。紅絳舌常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病的患者身上。 - 青紫舌
顏色為紫中帶青而淡。主熱極、主瘀血。常見於陰寒內盛的患者身上。
舌苔型態代表的身體狀況
從舌苔的顏色、厚薄、分佈、濕潤度等面向來分析。以下簡單地列出臨床常見的舌苔和其代表的意義。
- 厚苔
通常表示病邪較盛,可能與消化不良或體內有痰濕、濕氣過重有關。 - 黃苔
代表體內有「熱證」(發炎性反應)。 - 白苔
可能表示體內有「寒證」或濕氣重。 - 黑苔
通常表示病情嚴重,可能是熱極耗陰或陽虛極寒的徵兆,常見於重症。 - 無苔/少苔
舌面光滑無苔,通常表示身體陰虛、體液不足或營養不良。 - 膩苔
舌苔表面有油膩感,多與體內水濕停滯或痰濕體質有關。 - 腐苔
苔厚而顆粒粗大疏鬆,形狀如同豆腐渣堆積舌面,容易刮落。多為邪熱蒸騰胃中腐濁上升而成,常見於食積、痰濁等病。
我們要送會員的專屬贈品,記得索取喔!
↓↓↓↓↓↓↓↓↓↓
舌體的型態代表的身體狀況
- 標準舌形
大多數人的舌頭在放鬆狀態下呈現橢圓形或圓形,表面平滑,無明顯壓痕。 - 鋸齒狀/有齒痕的舌頭
舌頭邊緣出現牙齒壓痕,可能表示體內濕氣過重、氣虛或脾虛,也可能與舌頭腫大有關。 - 胖大舌(舌體肥大)
舌頭整體看起來比正常大且可能鬆軟,多與氣虛、陽虛、痰濕體質有關,體內水分代謝可能異常。 - 舌羸瘦小
舌體瘦小枯薄,呈現「V」狀,通常是氣血或陰液不足,無法充盈舌體所致。 - 裂紋舌
舌面出現深淺不一的裂紋。在正常人中偶爾可見,但若伴隨口乾舌燥,可能表示陰虛、體內缺水。
從舌頭也能看出健康警訊
從前面的敘述和圖片中,我們已經簡單了解到,觀察舌頭的表徵可以幫助我們知曉目前身體的狀態,以下便來簡單介紹一些舌頭表徵可能代表的疾病意義。
1.舌頭上有黑苔
出現黑苔的原因可能是慢性病或惡性腫瘤病情惡化;口腔黴菌感染;或是藥物、食物或長期吸煙造成的染苔。
2. 舌頭上出現黃苔
和腸胃方面的疾病相關,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常會伴隨口臭。
3. 舌頭胖大,邊緣有齒痕
是脾氣虛弱,無法有效運化濕氣所致的表現,這類情況常伴隨身體濕氣重、容易疲倦、消化不良、水腫或排便不順等症狀。

4. 舌下靜脈成紫黑色且扭曲
舌下靜脈呈紫黑色,甚至呈現靜脈曲張狀,代表氣血循環不順暢,與氣滯血瘀有關,可能有心臟相關問題。
5. 舌頭或口腔黏膜有潰瘍
看似像是口內炎,但超過 2 週疙瘩還是沒有消失,常發生在舌頭前方、舌緣兩側和背面,如果又有長期吸煙或嚼檳榔的習慣,就必須盡快就醫,可能是口腔癌的表徵。
如何改善舌頭顏色異常?
- 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如果舌苔異常持續或有其他不適,建議諮詢醫生進行診斷,例如抽血檢查或口腔檢查。 - 調整生活習慣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增加水分攝取,充足睡眠。 - 戒菸、戒檳榔
長期吸煙和嚼食檳榔除了造成舌頭染苔外,也會造成健康問題。 - 日常飲食調理
可適當增加蔬菜水果攝取,避免攝取過多甜食或刺激性食物,避免消化功能不良。 - 穴位按摩
舌苔為脾胃之氣所化,適度的按摩一些脾經胃經相關穴位,如合谷穴、中脘穴、天樞穴、足三里穴等,可幫助改善代謝消化能力。
延伸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或是想要知道哪些資訊呢?
歡迎留言給我們喔!







































.pn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