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鈴側平舉一旦控制不好,不只訓練效果大打折扣,還有可能讓你練到肩膀痛,得不償失!本文將帶你了解側平舉訓練的肌肉部位,以及常見錯誤有哪些,幫助你用最正確的方式有效訓練肩膀。
啞鈴側平舉又叫做「啞鈴飛鳥」,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卻沒那麼容易!為什麼呢?因為它主要鎖定的是三角肌中束,其他上半身肌肉幾乎無法參與。正因如此,側平舉其實比你想像中更難掌握。
側平舉練哪裡?
側平舉(Lateral Raise)是訓練三角肌中束(lateral deltoid) 的經典孤立動作,能幫你把肩膀練得更寬、更有線條感。這個部位練得好,男生會看起來更有倒三角身形,女生也能讓肩膀線條更漂亮,視覺上還能讓腰看起來更細,腰臀比更明顯!
- 主要訓練肌群: 三角肌中束
- 輔助啟動肌群:上斜方肌、棘上肌、前鋸肌
如果你希望肩膀線條更立體、手臂與身體比例更勻稱,側平舉幾乎是不能忽略的基礎動作。
啞鈴側平舉怎麼做?
1. 站姿預備
站立時雙腳與肩同寬,膝蓋微彎、核心收緊,脊椎保持自然中立。雙手各握一個啞鈴,手臂自然垂放於身體兩側略偏前(30~45°),手掌朝向身體。
2. 動作控制
以手肘帶動手臂往身體兩側抬起,手肘保持微彎(10~15°),直到手臂與地面平行。上舉過程約 1~2 秒,停留一瞬間感受肩膀發力,再慢慢控制下放,避免借力擺動。
啞鈴側平舉常見錯誤
1. 使用過重的啞鈴
拿太重的啞鈴時,身體會不自覺用慣性去甩手臂,反而減少對三角肌中束的刺激。不要有重量迷思,只要你能在動作過程中,清楚感受到三角肌中束在出力就可以了。
2. 手臂完全在身體正側邊
這樣的路徑會對肩關節造成過大的壓力,特別是壓迫到肩膀內部的旋轉肌袖(Rotator Cuff)和肩峰下空間,長期下來容易導致肩夾擠症候群。
3. 手肘打太直
手打太直會增加肩膀和手肘的壓力,讓三角肌中束反而更難出力。手肘應保持微彎(約10~15度),集中發力在三角肌中束。
4. 聳肩代償發力
很多人會不自覺聳肩,變成斜方肌在出力,這會讓肩膀變得緊繃,甚至肩頸痠痛,三角肌中束也練不到。若有這個問題,可以將肩膀刻意「往下沉」。
我們要送讀者的專屬贈品,記得索取喔!
↓↓↓↓↓↓↓↓↓↓
啞鈴側平舉常見問題
1. 啞鈴側平舉怎麼抓合適的重量?
啞鈴側平舉的訓練重量通常比其他大肌群動作還要輕,這是正常的,因為側平舉主要針對的是三角肌中束這塊小肌群,而且幾乎沒有其他肌肉能幫忙分擔出力。
選擇訓練重量時的原則是:
- 能穩定做完 10~15 下,過程中不會借力晃動
- 每一下都能清楚感受到三角肌中束的收縮
- 到第 10 下左右會覺得「痠、有挑戰感但還能控制」,差不多就是合適的重量
2. 如果健身房的啞鈴對我來說都太重怎麼辦?
這是很多初學者會遇到的情況,尤其是女生或剛接觸訓練的人,可能連最輕的啞鈴(2公斤)都覺得太重。以下幾個做法可以幫你過渡階段:
- 使用彈力帶側平舉
將彈力帶踩在腳下、雙手握帶兩端側舉。 - 等長訓練
就算舉不起來,也可以把手停在約 45~90 度的角度維持 20~30 秒,訓練肌群啟動與耐力。 - Cable機
若健身房有 Cable 機,滑輪裝置的重量可調得比啞鈴更精細,非常適合訓練初期使用。
更多啞鈴練肩動作推薦
除了側平舉,啞鈴其實還能變化出許多針對不同肩部區域的訓練動作,幫助你更全面地強化與雕塑肩膀線條。
1.啞鈴肩推
啞鈴肩推是訓練肩部肌群中最經典、最有效的推舉動作之一,能同時強化三角肌前束與中束,是打造上半身力量與肩膀寬度的關鍵動作。
【訓練部位】
- 主要肌群: 三角肌前束、中束
- 輔助肌群: 肱三頭肌、上胸肌、上斜方肌
2. 啞鈴前平舉
主要訓練三角肌前束,有助於提升肩部前側的立體感。可雙手或交替舉,手掌朝下或朝內皆可依照個人習慣調整。
【訓練部位】
3. 啞鈴俯身飛鳥
針對三角肌後束與斜方肌中下部訓練。可坐姿或站姿進行,上半身微向前傾,雙手往兩側展開,避免聳肩。
【訓練部位】
- 主要肌群: 三角肌後束(Posterior Deltoid)
- 輔助肌群: 菱形肌、斜方肌中下束、棘下肌
啞鈴側平舉雖然是基礎動作,但只要做得扎實,就能有效雕塑肩部線條,強化上半身結構。與其一味追求重量,不如從動作控制、肌群感受開始累積正確訓練基礎,讓每一下發力都更精準、更有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或是想要知道哪些資訊呢?
歡迎留言給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