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中年大叔,不流行啤酒肚、游泳圈,每個人都很重視自己的身材,但想擺脫「腹愁者」稱號,減肥須知除了量體重,還得計算自己的BMI,全面監控!
一個人是否「真的胖」,不能單從體重來判定!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就拿中年大叔來舉例,很多人、體重控制都算正常,但就是挺著一顆啤酒肚、或是腹部腰間圍了一圈游泳圈,這樣的身形不符合標準,同時也代表腰腹間的脂肪,隱藏著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等慢性病的未爆可能。
所以,是胖、是瘦,體重只是衡量的基本工具之一,而近幾年,包括國民健康署在內,都推崇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來檢視自己,是否肥胖,原因就在於,BMI值除了用「體重去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同時也納入「腰圍」作為輔助。
先從腰圍來評斷,男性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就是體重過重、甚至是肥胖。而BMI值的正常範圍,介於18.5到24之間,BMI值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的機率就越高;而BMI值也被為老化的反向指標,意即BMI值愈高、會老化越嚴重。
而BMI公式,依照國健署所公布,即:BMI公式 =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可以用以比較和分析,一個人的體重,對於不同身高的人而言,所帶來的健康影響。以下圖來解說BMI的算法公式。
透過這個公式,算出來的BMI數值,代表什麼意義?依數據區間來分析:低於18.5、代表體重過輕;介於18.5到24之間,為正常範圍;超過24、在27之間,則代表體重過重;BMI超過27,則被視為肥胖。
而很多人心中的疑問,便是男性和女性的BMI標準值,是否有差?由於男性骨骼、身高,皆較女性為大,BMI指數會較大,就部分專業資訊提供,男性BMI值為20到25、女性BMI值為18到23,只有微幅差距。
但基本上,世界衛生組織提倡BMI的自我檢視方式,是不分男女的健康指標,僅不適用於未滿18歲族群、專業運動員、年邁不良於行的老人、孕婦產婦…等族群所使用。這個量測標準,有其價值,但真的想控制自己的體重、又能兼顧健康,從體重、BMI值、體脂肪量測…等,多項數據監控,才能掌握自己的身體,保持由裡到外的最佳狀態。